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浙江 > 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公报

浙江省气候变化公报

【字体:   2010-12-13 15:40:55   来源: 中国天气网浙江站

 

  浙江气候变化事实

1961年以来,浙江省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线性回归计算增多趋势达到每100.25℃。其中80年代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最显著,此间增温率为每100.6℃。全省各地增暖强度整体上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变化不尽相同,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是冬季,其次是春季,而夏、秋季平均气温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开始有升高趋势。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最高气温的增加,导致日较差变小。2008年浙江气温继续偏高,超过常年0.6℃,但比07年低0.8 ℃。

1.jpg

1   浙江省年平均温度距平历年变化

2.jpg

2 50年浙江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分布

1961年以来,浙江省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微弱的增加趋势,1961-2008年的线性增加率为每1039.2mm。在近50年总的增加趋势下,浙江省年降水量存在一些振荡,1972-1973年和1979-1980年出现了两次突然大幅度增加,在2002-2003年出现了突变性减少并且至今已经持续低于年降水量标准值,2008年降水比2007年略偏少22毫米,比常年偏少1成。浙江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上升趋势有一定差异,东南沿海最明显,中部、北部不明显。全省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出现明显变化,夏季、冬季降水趋于增加,秋季、春季节降水明显减少。

3.jpg

3  浙江省年降水量距平历年变化

4.jpg

4浙江省年降水量趋势分布图

50年来浙江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达85.4小时,相当于浙江省的年平均日照量从1961年至2008年减少了约409小时。2008年日照继续偏少81小时,比2007年少67小时。浙西、浙北日照减少最明显,每10年在100小时以上。各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为夏季,其次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

                   5.jpg

5 浙江省年日照时数距平历年变化

50年来浙江省年平均风速总体上呈明显减弱趋势,其趋势为每10年降低0.17m/s2008年平均风速比常年小0.3/秒,与2007年持平。除丽水地区风速变化不明显,浙江省其他地区年平均风速均呈减弱趋势,东部沿海减弱最多。

     

6.jpg

6 浙江省年平均风速距平历年变化

  浙江高影响气候事件变化事实

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0.4个;60年代更是偏少,70年至90年代期间登陆个数稳定,变化不大,平均每年0.68个;2000年以后,登陆热带气旋的个数急剧增加,年平均达1.4个,数量比过去增加了1倍。近50年影响浙江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加强和增多,同时在我省登陆的台风数则有增多趋势,台风来的更早,去的更晚,而且严重影响我省的台风明显增多,强度增大。沿海地区随着海平面升高的威胁,台风的影响可能会逐渐加重。

7.jpg

7 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年代际变化

浙江省暴雨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热带气旋天气过程的影响,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几率相对较高;59 月是浙江暴雨集中出现的时期,暴雨频数占全年的84.6%,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浙江各地暴雨频数呈一致性的增加趋势,其中浙江北部地区增加十分明显。

8.jpg

 图8  浙江省暴雨日数历年变化

     浙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及本世纪以来,干旱维持时间较长。因春秋季降水减少,这两季节干旱增多,尤其是秋季更易出现严重干旱。浙江中部干湿变化剧烈,中部受干旱影响增多。

9.jpg 

9 浙江年干旱影响旬个数变化

60年代时,浙江省霾日数为7天;此后沿幂数拟合曲线快速增长;进入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一度加快,而后有所回落,2000-2008年间平均年霾日数为40天,是60年代的5倍多。

10.jpg

10 浙江省年霾日数历年变化

  气候变化对浙江影响评估

1、水资源

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我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水体污染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供给危机,水资源需求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因素导致水资源需求危机。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水资源需求的扩张性矛盾导致我省水资源安全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气候变化已经对我省水资源产生了较大影响。虽然近50年浙江降水略有增加,但由于气温升高,蒸发量大,以及降水的短期变化原因,21世纪以来进入持续枯水年,年水资源总量一直低于多年平均。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加大,水资源日趋短缺,沿海一些平原地区过度超采和不合理使用地下水,造成比较严重的地面沉降。

11.jpg

2、农业生产

我省人均土地仅0.23 公顷, 人均耕地仅0.53 ,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30%50%。与此同时, 人口还将继续增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气候变化对我省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是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全省热量资源增加,大于10℃的有效积温5300.d界线明显北移,至2005年近15年与前30年相比,北移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30%。二是冬春季节气温变暖,冻害发生率降低,有利于我省设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三是未来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频发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如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将造成作物减产,品质下降;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变化,带来生产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3、森林与生态系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 部分区域的生态状况有所好转, 但就总体而言, 生态安全问题仍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森林资源的针叶化、幼龄化和纯林化,使林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

气候变化对浙江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90年代以来,我省植物气候生产力增加35%,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森林生产力呈现一定的增加。气候变暖造成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暴雨、冰雪、地质灾害对森林的危害将进一步加剧,森林火灾频率将加大,病虫害及外来物种入侵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物种多样性将受到威胁。

4、节能减排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国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省在节能减排上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做好能源供应与消费规划,处理好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控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核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并为不断增大的能源消费寻找新的供应源。

12.jpg

5、海岸带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导致海洋的热膨胀和冰川、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引起海面上升,严重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我省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30%。20042006年浙江沿海海平面都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76毫米。预计在未来310年,我省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比较大。海平面上升导致部分海滩淹没,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海岸带遭受风暴潮影响的程度加重,由此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等生态群遭到破坏,生成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浙江沿海是风暴潮重灾区之一,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灾害更加严重。20042007年,有6次灾害性台风在浙江登陆,特别是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期间,适逢天文大潮和季节性海平面最高期,沿海多个观测站潮位都超过当地历史最高潮位,造成巨大损失。

13.jpg

13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引起巨浪

6、人居环境等其他领域

气候变化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我省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及海面上升带来的海岸带侵蚀。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我省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加剧空调制冷的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给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

14.jpg

14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造成苍南房屋倒塌

 

  浙江省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

浙江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根据IPCC预估结果表明:与本世纪初相比,到203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增暖0.650.77降水预估结果不稳定,变化不明显,因气温升高明显,届时暖冬和夏季高温更多,浙江气候向暖干化发展;到205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增暖幅度在0.991.70,年降水量有一定增加,但不明显,暖干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同时,根据区域气候模拟,到本世纪末,我省年平均气温增暖幅度在2.73.0,届时暖冬和夏季高温更多。年降水量增多525%,但夏季降水日数在大部分地区有减少趋势,即暴雨等强降水将会频繁出现。

预测表明我省未来极端天气增多,干旱、高温热浪及台风强度也将增大,我省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频率可能加大。

编辑: 浙江气候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浙江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