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浙江 > 浙江首页 > 气象科普

为何冷也怪全球变暖?

2019-02-18 08:09:52   来源: 浙江天气网

20190214-3-195657-0.jpg

通过图中的冷热交换能够看出,陆地和两极附近海域的变暖改变了温度和气压梯度,导致极涡不稳定。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气象局

1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说:

在美丽的中西部,寒流使气温达到有记录以来最低的-60℃。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预计天气会更冷。人们在户外连几分钟都坚持不了。全球变暖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快点回来,我们需要你。

这条看起来极尽嘲讽和调侃的推文,甚至还错误地将warming拼写成waming。

有网友评论说:下次你在推特上胡言乱语的时候,找个人帮你校对一下。

甚至有人评论:总统先生,大家以为你什么都不知道,而你专门发推特证明他们是对的。

那么,美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低温天气,与全球变暖是否有关呢?

被冻哭了的美国

特朗普所说的-60℃是美国风寒指数,并不是实际气温。风寒指数基于风速、湿度、温度计算,类似于我国的体感温度。比如,实际温度-40℃,5级风,风速10米/秒时,风寒指数约-60℃。

尽管如此,美国这次冷出了新高度。

美国国家气象局(NWS)称,一个创纪录的北极气团影响了美国。

到1月30日,寒冷天气已经导致至少7起死亡案件。

芝加哥是处于这次极度寒流中心位置的城市之一。30日,芝加哥的最高气温不超过-15℃,最低气温达到-26℃,接近该城市的史上最低温度。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和威斯康星州于1月28日遭遇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37厘米。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都已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美国北部平原、五大湖区和中西部偏北地区,风寒指数约-30℃至-60℃。

极地涡旋作祟

引起美国极端寒冷的正是极地涡旋。

极地涡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53年的《生活时代》杂志上。

由于赤道和两极间的巨大温差,在每个极点都有一个持续的、大规模的低压区,它呈气旋状运动。北极为逆时针,南极为顺时针。这两个区域被称为极地涡旋,它们分别开始于大气层上方几公里处,并延伸到平流层。

这种涡旋有助于将大量冷空气集聚在极地。正常情况下,涡旋足够稳定,所以它们会使冷空气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当极地涡旋减弱时,原本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冷空气就会分裂成两个以上的环流,缺乏组织纪律性,会有些小部队向南迁移。

当极地涡旋极其微弱时,甚至会碎裂。此时,位于地球中纬度的高压区就会推向两极,开始鸠占鹊巢。极地涡旋失去领地,只能率领大部队一举南下。

路上遇上较暖且水汽充足的空气,就下起鹅毛大雪;水汽不充足不下雪时,也会带来大风和致命低温。

为何冷也怪全球变暖

北半球冬季大部分的天气现象,都是由极地冷空气主导的。

为什么说它与全球变暖有关呢?

因为导致极地涡旋破裂的现象被称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大气上层的温度上升约30℃至50℃。

而气候变暖使更多的热量传输到高纬度地区。这个过程实际上很复杂,可以简单解释为,较高的陆地温度,尤其是北美洲北部和欧亚大陆北部的温度,允许更多的热量被输送到北极的平流层。地球变暖使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事件更有可能发生,也更加频繁。

气候越暖,这些关键区域的积雪和海冰将减少,极地涡旋周边的气压和温度梯度都将改变,原本平衡稳定的关系也会被打破,它对冷空气大军的控制力就会变弱,分裂、大举南下的情况就会更多。

几十年前,科学历史学家詹姆斯就说过,人们最终会因为气候变暖而进入冰冻的地狱。就美国而言,2014年也发生过类似的极端严寒,当时就被媒体喻为《后天》一般的存在。往后这样的极端天气气候或许更加频繁。

全球变暖影响已经到来

人们已经来到全球变暖时代。

全球变暖在空间和时间上并不均一:有的地方升温速度快,有的地方慢,少数地方甚至表现出降温;从时段上看,有相对的冷期或冷年份,也有相对的暖期或暖年份,但总体趋势是明显升温的。尽管,近几年北半球部分地区出现了影响较大的严寒天气,但同时期还有很多地区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事件。

另外,因为全球变暖,气候规律被打破,天气气候不像原来只是小幅度的异常,就在平均值附近摆动,而是偏离平均态越来越远,振动越来越大。“怪天气”也越来越多,要么极其冷,要么特别热,要么旱得厉害,要么雨下得特别大。(来源于中国气象科普网)


编辑:浙江天气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更多>>精彩图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浙江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