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指南请收好
处暑已至,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后,天气逐渐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开始加大,老年人容易出现感冒咳嗽、鼻干流血、口咽干燥、皮肤干痒、便秘痔疮、抑郁失眠等症状。
处暑之后,渐近仲秋,养生关键在于养阴润燥。
秋季从立秋起到立冬止,其间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按照五行所主,秋属金,其气燥,通于肺,而肺开窍于鼻,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秋季人体在夏季所耗的阴津尚未复原,又受秋燥耗伤,因此,易出现津亏体燥,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
秋燥会损伤人体肺阴,干咳少痰或无痰等不适也会随之而来。中医认为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可搭配莲子服用,效果更佳。莲子能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厚益肠胃。体质偏寒的人群,还可在其中加些红枣。此外,早晚喝一杯蜂蜜水能够润肠通便,远离秋燥困扰。
同时也要注意,处暑后少吃辣椒、花椒、姜等辛辣温热之品,更不宜吃油炸、烧烤食物,此类食物容易在体内堆积,增加肠道负担,易伤肺伤脾。
处暑时节处于夏秋交替之际,由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容易悲伤、忧愁、情绪低落,老年人甚至会出现抑郁情绪。
按照秋季养生“收、养”的原则,处暑时节人们应该注意收敛神气,有助于气机通畅、气血和调,养护好情志。
大家可以每天接受一定时间的日光照晒,或多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做一些简单的锻炼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
不过处暑后,昼夜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因此不主张晨起空腹运动。
处暑后,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脑血管、骨质疏松等老年性疾病。有关专家表示,此节气宜按摩合谷、肺俞、肾俞、风门、太溪、涌泉等穴以清肺、滋阴润燥。